开封: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
作者:网络转载 时间:2016-05-02 点击数:
河南,开封。新建的珠玑巷车马如龙,海内外的客家人登上守望阁,到此寻根谒祖。深藏多年的“回家”情,一下子释放于怀。
客从何处来?来自黄河边。历史上,中原人屡次迁徙,其中以“两宋”、宋元之际因战乱而起的迁徙为最。他们从开封出发,南下诸省,转至海外,形成独特的“客家文化”。作为老家,开封新修的珠玑巷,圆了客家人的寻根梦,也展示出开放的国际范儿。
珠玑巷“复活”,让开封人看到文化的魅力,重新思考“开”和“封”的关系。
开封有过“开”的辉煌。2700多年前,郑庄公在此筑城,取名启封,意在开疆拓土。汉景帝刘启时避讳帝名,改“启”为“开”。1000多年前,这里是北宋都城,人逾百万,商贾云集。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驼队仰慕其“开放”,从丝绸之路远道而来。
开封也有“封”的尴尬。宋之后,随着政治地位的逐步丧失和水患、战乱的蹂躏,开封繁华不再。 上世纪90年代,开封在河南的地位连连下滑。回顾由繁而衰的历史,人们不禁追问:“开封何时开‘封’?”
今天的开封靠什么“开”?作为八朝古都,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。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,是现实之选。然而,开封城曾3次被彻底摧毁,地下“城摞城”,地面仅见铁塔、龙亭等少数古迹。如何激活沉睡的“文化基因”,让开封文化看得见、摸得着?开封谋划把老城建成“全城一景、宋韵彰显”的文化产业园区,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。
一城宋韵半城水。开封老城规划小式建筑,限高15米、灰色基调、宋式仿古;新区融入宋代元素,全城彰显“新宋风”。2006年,编制总体规划,立下保护、开发的规矩。
或许是“封”得太久,一旦醒来,开封活力非凡。2005年,清明上河园二期开业,一场“大宋东京梦华”演出,带动年游客量突破百万。去年,游客达257万,收入2.57亿元。
把文化当“核”,为经济添“力”。开封在全国率先推出“文化+”10项行动计划,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。一杆普通秤,不过几十元,可开封人王惠扮成包公,用它为游客称体重,成了文化品牌,“秤没啥,加上一个包拯用‘大宋公平秤’惩治贪官的故事,生意就火了。”文化支撑起开封的经济,2015年,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首进河南“三甲”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百亿元大关。
如今,开封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新诠释:创新发展要显露“开”的锋芒,文化经脉则展示“封”的传承。左手开放,右手坚守,闯出特色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