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阳保水“闯”三关
作者:网络转载 时间:2016-09-17 点击数:
跋涉1432公里,成功调水40亿立方米,近5000万人直接喝上汉丹江水……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一年半,带着一串沉甸甸的数字,我们走进渠首河南南阳。
“能不能永续北送?水质怎么样?”疑问萦绕心头,直到淅川陶岔引水闸门。闸前,青山绵绵,阔水连天;闸后,玉带千里,蜿蜒流转。
“丹江口水库上千平方公里水域,近半在南阳。为保‘山青渠固水长流’,南阳治污、富民,连闯难关。”当地干部说。
一闯“转型关”。一边严守1630万亩林地“绿线”、400万亩水域湿地“蓝线”,一边关停800多家企业,取缔4万多个养鱼网箱,否决73个大中型项目,加速产业转型。在淅川县,一家年产值2.5亿元的化肥厂,所排废水化学需氧量虽然只有15毫克/升,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,但依然被叫停。企业转产汽车减震器,与数十家同行一起,形成年产值1000多亿元的“减震器矩阵”。与此同时,全球第一台4000米车装钻机、全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核级电机等相继研发成功,南阳高新技术企业结出一批“金瓜”。
二闯“富民关”。常言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。而南阳去网箱、禁放牧,渔民“靠山吃不了山,靠水吃不了水”。靠在坡地上种粮,施肥有污染,干旱收成小,怎么办?在距离库区不足1公里的万亩金银花基地,记者见到采花瓣的农民华占新。他算了一笔账:自家10多亩坡地流转出去,年收租金近8000元;自己和老伴每天干工,每人挣七八十元,还能照顾孙女。“最关键的,种金银花不施化肥、不打农药,不污染库区!”
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特色种植遍地开花。西峡县栽种20多万亩山茱萸、11万亩猕猴桃,内乡县种下10余万亩油桃,南召县种植5万亩花卉。全市420万亩经济林,成为水质的“净化器”、群众致富的“摇钱树”。
三闯“对接关”。2013年,国务院下发文件,确立北京、南阳对口协作。北京市每年拿出2.5亿元支援河南,其中1.6亿元投向南阳。两地区县、乡村、学校一一“结亲”,定期协商、双向挂职、项目合作建立机制。然而,北京、南阳发展落差大,“北京在三层楼,南阳在一层楼,咋能握住手?”
“想嫁接好花木,还得有好桩。”重新审视南阳,“绿色”优势尽显。大宛农联合社的冷库里,名誉理事长李强指着小山似的果蔬,挨个介绍“有机”品质。联合社和首农集团、北京电商联手,把48家会员的130种农产品送进北京。
“三闯”中的南阳,“颜值”提升,实力大增:丹江口水库最新水质监测显示,109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,其中常规项目95%以上符合Ⅰ类标准。今年以来,南阳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,1—5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.59亿元,增速8.0%;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009.92亿元,增速17.5%;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.69亿元,增速23.5%。近两年,北京、南阳共投入6.62亿元,实施72个保水项目。一幅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“蓝图”,正一步步变成现实。